Oral Health Q&A
口腔健康問答
- 2023-07-31 QA(37)聖嬰傳染併發症
忠實親密伴侶窮理盡性時,女生穿什麼顏色的內衣,會最讓情人鼻血直流到凍未條呢?十之八九的答案應該是那銷魂的黑色(紅色有時會是選項之一)吧?答案很簡單,如果膚色夠白皙的話,其對比效果理論上容或是最強的呀!?且如果彼此都不介意的話,甚至於可以一路穿著辦事呦?!然則凡事得失往往一線間?雙方的分泌物&體味亦不排除會直接加工在黑色內衣上咧?以後可能會需要多費一些功夫去善後唄;不過美中不足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黑色同也是蚊子的最愛叮咬顏色乎?!如何避免不速之客的共襄盛舉,則是日後必須要面對的生物需求雙重挑戰(人類色慾與蚊子食慾間的微妙角力)誒!
蚊子飛呀飛,理論上病媒蚊雖然無法一網就擒,但實務經驗上,登革熱(Dengue Fever)案例的早期確認,向來都是流行病學防治管理政策的重中之重尬!理由很簡單,因為登革熱的傳播,原則上還是必須要先透過登革熱病毒原先宿主的存在,才能找到下一個宿主往外擴散唄;故而先前台灣報導才會說,南部這次登革熱疫情又會燒了起來,是由於當地許多醫療診所係以感冒來治療登革熱所導致的?Well,其實這句話是對也是不對的囉?因為當登革熱宿主尚未產生明顯的身體症狀(譬如皮膚開始出現許多紅色瘀點之Petechiae,或者是口腔牙齦呈現出血絲連連的景像,但一般的表皮疹子Skin Rash不在此限)時,臨床醫療人員現場是很難去判斷的?除非你神機妙算的去做個血液病毒抗體測試?問題是大多數的患者現場哪有這個耐心呢?況且少數已有抗體的人(如東南亞外籍移工)即使被病媒蚊咬了,症狀輕微並不嚴重乎;基本上,登革熱病毒算是隸屬於後發先至型的出血性質傳染病毒,其可怕的地方在於,感染末期時才會引爆宿主血小板急遽不足(Thrombocytopenia)所衍生的系列併發症,包含了嚴重的內出血現象,乃至宿主的不幸休克死亡,除非有治本的大格局戰略,實難予以掃除根治?!未來恐怕只有與病毒持續共存的份咧! 圖片為血小板不足(Thrombocytopenia)的鏡檢照片,中間下方的圓形紫色核球體乃白血球分類中的Neutraphile, By Prof Erhabor Osaro From Wiki
根據資料所顯示,台灣登革熱病媒蚊計有主力的中東埃及斑蚊和源自於東南亞的側翼白線斑蚊,由於體積明顯的要大於在地一般家蚊,且身軀充斥著黑白斑點,自然較易區隔辨視;但要逮住牠們往往卻是另外一件事囉?原因無它,因為牠們皆是善於匿蹤躲藏的暗箭傷人高手呦!然則天下萬物總是相生相剋的,一旦登革熱病媒蚊遇到了其蜻蜓天敵(另一為台灣原生種的蓋斑鬥魚)時,通常亦只有束手待宰的份!可拜濫用農藥&殺蟲劑所賜,蜻蜓當下數量劇減都自身難保了,試問哪裡還有餘力來襄助人類斬妖除魔咧?於是乎自此道消魔長?無量壽佛,善哉!善哉!善男信女們只能自求多福看著辦吧! 圖片為學名為Sympetrum flaveolum的橘色蜻蜓照片,蜻蜓祖先在3億年前就已經存在於地球,蚊子則是約1億年前才粉墨登場,當時地球已經是恐龍全盛主宰期的末代時光! By Aka From En Wiki
據說希臘神話中潘朵拉盒子被打開後,跑出7種災難到了人世間,其中1種即是疾病災難耶,而相傳係以蚊子作為其代表?沒錯,蚊子的確可以算得上是病媒一咖咧?!乃是因為不管人類花了多大的力氣,其始終是人類揮之不去的心腹大患欸!例如像是惡名昭彰的登革熱(Dengue Fever)?那麼話說回來,登革熱究竟有何可怕之處呢?按照微生物學&病理學的多年臨床研究說法,主要是拜黃病毒科(Flaviviridae)屬性的RNA登革熱病毒所賜唄,---透過節肢動物(譬如眾所周知之埃及斑蚊&白線斑蚊,或許是遠來的和尚會念經囉?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當下已然打敗了亞洲的白線斑蚊,成了傳染登革熱的一哥天王)的傳播---,登革熱病毒造成了人體血小板被破壞因此數量大幅減少,中間更發展成嚴重的登革熱內出血(so called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人體的血液介於流動&凝結間的微妙平衡狀態,一旦負責凝結作用之血小板嚴重不足時,遂出現了血流不止的內出血情形,此時身體皮膚亦會出現淤積黯沉色斑,甚至連牙齦都有明顯的流血現象)現像,最後導致了休克(血液都流失大半了,血管內自然流血量偏低,心臟無充足血液壓縮循環,於是心臟功能嘎然而止,成了Cardiac failure)性死亡!可見登革熱威脅力道之銳利十足誒!至於要如何阻止登革熱漫延呢?答案不外乎就是要將登革熱病媒蚊給來個徹底的抄家滅族吧?!可問題是,蚊子會四處亂飛呀,且隨著地球愈來愈熱,再加上蚊子天敵的逐漸凋零殆盡,以及外來帶原移工的登革熱交叉感染複雜化,往往是只能治標而治不了本?!不然疫區衛生機關幹嘛要年年去噴藥滅蚊呢?應該主要是為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求個政策心安嘎?日子久了,普羅大眾自然也就見怪不怪矣!